新课改 · 新课堂||“语”你共研理想课堂


前言

 DONGCHEN 


扎实 充实 丰实 平实 真实

好课有共性

常道 常理 常识 常规 常态

返璞又归真




启园无限好 

孩童笑春风 




什么是真正的“理想课堂”,或是一堂“好课”的标准是什么?

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,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,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,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: 有意义,即扎实;有效率,即充实;有生成性,即丰实;常态性,即平实;有待改善,即真实。




课堂愿景

新课改·新课堂

DONGCHEN EDUCATION 

“理想课堂”是新教育改革的一种课堂愿景和教学追求,我们认为应该让理想课堂成为“家常课”。

何为“家常”?常道、常理、常识、常规和常态。

以立德树人为本,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,“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”,是为“常道”

把课堂还给学生,追求“学为中心”;教是为了不教,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,追求“为运用而学”;追求“生命立场”,让课堂滋养生命,这些就是“常理”。

课堂要像课堂,课有定则;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兴趣为王;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,亲历学习,这些就是“常识”。

备教导练测评研学,这是教育必须做好的,这就是“常规”。

上好每一堂课,面向每一个学生,这就是“常态”。



团队架构

新课改·新课堂

DONGCHEN EDUCATION 

即一个中心,三个执行部门,五个项目组。



课堂模式

新课改·新课堂

DONGCHEN EDUCATION 

基于此,小学语文组构建了“3+121”的课堂模式。

所谓“3”,即低段的“读通---读懂---读宽”三环节,高段的“自学---合学---延学”三环节;“121”即三环节对应的一节课学习时间分配模式,旨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,确保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和高效性。


课堂实施

新课改·新课堂

DONGCHEN EDUCATION 


智教:从传递到创生

 DONGCHEN 


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改革,教师需要智慧地把握教材逻辑起点,清晰明确教学要点,敏锐地洞察教学中的生成动点,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。同时,教师还需结构化地整合教学内容,合理设计学习进阶路径,充分发挥激励、引导、点拨、总结、提升等多重作用,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真正的“创生者”。



(一)精准定标

新课改·新课堂

1.读课标,梳理、分析全册目标、单元目标、课时目标。

2.读者、教者、学生三重角色研读文本。

3.立足学情,定位目标。


(二)理清结构

新课改·新课堂

单元整体推进,形成每周教案—学案—课件—测评四位一体的有效教学结构。


1

规范“两级备课”


2

一课三备

备情境、备结构、备学习。


3

一课三磨

一磨“课型”:守住常态常规的课堂底线,追求“课有定则,底线有守,训练有素”的学习氛围。

二磨“课程”:贯穿“学为中心,思为主线”,体现知识结构化到学习结构化的学习过程。

三磨“课品”:聚焦“素养目标”和“育人为本”,追求思维训练、实践提升、生命共鸣的课堂价值。


4

两案统一

(1)统一基本设计流程。

(2)统一基本设计要素。

(3)统一基本课时容量。

①一课一案

②精选内容

③限时训练

(三)一课两评

新课改·新课堂

遵循新课标精神,课堂观察聚焦学生(准备、倾听互动、自主、目标达成度)和教师观察“五个维度”(环节、呈示、对话、指导、机智),课堂评议侧重“育人理念”、“教学策略”、“学习质量”三大体系。


(四)共读共赏

新课改·新课堂

·绘本导读课·

·学生阅读推进中使用的指导手册·

·阅读分享课·


乐学:从主听到主为

 DONGCHEN 

大单元教学凸显“大”字精髓,从宏观视野出发,进而精准落地实施。在“大单元”的广阔背景下,我们致力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,激发学习乐趣,使课堂成为自由而开放的天地。在这里,学生能够身心愉悦地投入语文学习,将心灵沉浸在文本的世界之中,深度浸润于语言文字的海洋。他们静心思考,大胆地问,专注地听,尽情地说,认真地写,课堂变得情趣盎然,其乐融融。


(一)课堂“口令”用起来

学习单,快打开

提笔准备,我就准备

当堂听写我能行

书本合拢左上角

(二)变学习方式

1

变“被动”为“主动”

任务驱动,自学先行,让学生主动。

2

变“旁观者”为“课堂学习主人”

合作探究,多维展示,让学生行动。

3

变“输入”为“输出”

迁移运用,效果评价,让学生“手动”。

·一课时一学案·

(三)变作业设计

变“形式单一”为“丰富多样”;

变“沉重负担”为“高效优质”;

分批、分类、分层次。

·学生自主创编的作文集·

·春节之龙文化探究·


慧评:从评价到激发

 DONGCHEN 

坚守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观,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,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。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巧妙结合,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,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智慧生成的飞跃,推动他们不断进步,实现自我价值。


(一)当堂评价

1.方式多样

2.主体多元

(二)动态评价

每节课,每一天,每一周,每一月,每学期评价。


(三)长效评价

全面推进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,促进教、学、评有机衔接。

新课改·新课堂

「结语」

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,21世纪是“课堂革命”的世纪,

是从“知识传递”到“知识建构”的革命,

是从“学历社会”转向“学力社会”的变革。

新形势下,新课堂应力行:教有目标,学有抓手,评有方向!


相约东辰 点亮未来

CHENGDU DONGCH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