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心守护孩子的美好未来 || 给家长朋友的第七封信
发表时间:2024-01-22阅读次数:101
亲爱的家长朋友:
岁回律转,再启新篇。
一年时光,匆匆而过。世界变化太快,过去的一年,我们可能还有遗憾、困难和挑战,但孩子成长的笑脸,总能给我们带来最好的精神慰藉。
只要肯换角度,世界总有惊喜。
我们是不是发现,养育孩子的过程,也是父母不断修炼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经常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努力去改变,是不是已变得更温和、更理智、更具耐心?
在寒假即将开始的时候,想就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:
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间,要重视孩子的学习,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力。一方面,要切实减轻孩子的过重负担,把阅读、锻炼、休闲、娱乐、社会实践的时间还给孩子,让孩子从容成长;另一方面,也要教育孩子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帮助并鼓励孩子树立目标、培养习惯、增强毅力,在愿学、爱学、勤学的过程中享受到求知、探索和成功的乐趣。
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,可经常向孩子提问并适时引导:(1)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?要让孩子明白,学习是自己的事,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。(2)你觉得比以前进步了吗?要引导孩子和自己比,努力追求进步,不断超越自己。(3)你觉得还可以做什么?鼓励孩子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,帮助孩子制订、优化学习计划,做学习的主人。
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,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。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,我有四条建议:
一是在约定的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。要和孩子约定学习时长,每一段时间结束后,要休息十分钟,注意保护视力和劳逸结合。
二是不干扰孩子做他喜欢的事。孩子专注于一件事(如做手工、观察小动物等),父母要尽量不打扰。要知道,孩子沉浸于他兴趣的同时,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。
三是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。孩子的书桌上,只放书本等学习用品,不摆放玩具、食品。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,父母要尽可能不大声干扰,少进进出出。
四是不要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和文具。过多的玩具和文具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涣散。
好习惯成就好未来,好习惯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对于成长中的孩子,要注意多从三个方面培养习惯:(1)培养学习习惯,如认真预习、认真作业、认真记忆、认真复习、认真纠错、认真反思、认真整理等;(2)培养生活习惯,如勤洗手、不挑食、有时间观念、经常整理自己的物品、坚持锻炼、按时休息、不乱花钱、有条件地使用电子产品等;(3)培养文明礼仪习惯,如主动问好、不抱怨、不急躁、不乱丢、不喧哗,先把别人的话听清楚、重要的事先做、每次只专心做一件事等。
培养孩子的习惯,不会一蹴而就,常常会出现反复,家长要“温和、坚定、坚持”。但孩子如果明知故犯且公然向父母叫板,家长可行使责罚权,通过行使责罚权树立权威。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提出,“管教中的首要原则——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”。
在家庭这个特殊组织中,要不要权威?在年幼的孩子心中,这个权威是不是父母?答案是明确的。父母当然要有权威,保持对父母心理上的尊敬,是人一生的义务与责任。
但家长在行使责罚权时要特别谨慎。行使责罚权的前提是:(1)有稳定的亲子感情基础;(2)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(譬如,经多次提醒仍不改并发生顶撞行为时);(3)家长要有效管控情绪,决不可在盛怒下动手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有风有雨是常态。有挫折、有吃亏、有失败、有妥协……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必修课,也是孩子精神发育的必然历程。
卢梭说:“人们只想到保护自己的孩子,这是不够的,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。”因此,要告诉孩子“坏天气也是风景”,要教会孩子多说三句话:“挺好的、没关系、我能行。”要鼓励孩子积极面对问题,保持乐观心态,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。
2023年5月13日,比尔·盖茨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毕业典礼上说:“再聪明的人也会遇到难题。在职业生涯中,你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。这时请冷静、别慌,强迫自己仔细思考,并向聪明的人学习解决的方法。”
2023年,四川资阳女孩陈琳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录取。十多年来,她总会坐在家里的菜摊边写作业。她说:“只要自己专注投入,外界环境怎样是无所谓的。也许生活的平台很低,但我们可以跳起来,够到更高的平台,去到更远的世界,看到更盛大的未来。”
在变化加剧、文化多元、不确定性增大的时代,社会节奏明显超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,全球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。
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。我们要意识到:(1)没有健康的心理,比没有健康的身体更可怕;(2)青少年阶段,是身心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,同时也是危机重重的时期;(3)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,需要高度重视、统筹分析、对症下药。
家长要像关心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——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留意孩子的情绪、行为的变化,若出现失眠、食欲特别不好、心情很不好等状况,或孩子的行为给他自己或他周边的人带来了持续的麻烦,这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一些早期表现,需要及时咨询学校心理教师或到专业机构做进一步的诊断、治疗。
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(以下称:人大平台)详细比较了十年间我国大中小学生内外化检出率的特点与差异,总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问题分别是抑郁、睡眠问题、自我伤害和焦虑。同时,针对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,提出的策略是:
对小学低、中段学生而言,重点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、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,为人格发展打好基础;
对小学高段学生而言,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,培育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,帮助其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;
对初中生而言,要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,引导学生调控情绪,正确处理异性交往问题,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、积极适应学习、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;
对高中生而言,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,提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,使学生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,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,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,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。
关于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,“人大平台”研究的初步结论是:(1)智能手机的使用无法带来幸福感;(2)手机与网络成瘾是心理健康的巨大隐患;(3)手机或网络信息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
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,给家长的建议是:(1)平常多留意,保持平常心。若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异常,不回避、不焦虑,依靠专业机构积极想法解决;(2)多一些鼓励,多一些耐心,用温暖慢慢地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(特别提示,互动、分享和倾听有助于减轻孤独感),帮助孩子走出“心理泥沼”;(3)有策略地管好电子产品(包括手机);(4)运动(如慢跑、游泳、打球等)、劳动、艺术、睡眠是缓解压力、排解情绪的有效方式。
在孩子的教育中,陪伴与交流是两项基本的策略。没有交流,就没有共情与理解,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发生。
一是要多和孩子交流。要会倾听、多理解、多用中性词表达。会倾听的表现是:全神贯注,不打断孩子讲话,不做价值判断,理解孩子的感受(不信任孩子的父母,也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),及时给与语言和非语言(如点头等)的反馈。
二是家庭成员之间要多交流。要强调“爱与规则”,达成“理性、严格、关爱、民主、耐心”的教育共识,以孩子的成才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的个性为中心,拒绝“宠溺式教育”,防止教出横冲直闯、任性胡为的“熊孩子”。
三是多和老师交流。要尊重老师的专业性,理解育人的复杂性(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,教育具有突出作用但不是万能的),和老师沟通时“不任性、不以自我为中心、不说过激的话”,要相互理解并达成育人共识。我们发现一个现象:理性的家长教育理性的孩子,任性的家长教出任性的孩子。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庭。
哈佛大学在一项长达76年的研究项目“人怎样才能健康、成功、幸福”中,以哈佛就读本科的268名学生为跟踪对象,探索人生幸福的秘密,结论是“良好的关系”最为重要。
为人父母的过程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做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父母(所谓温暖,是不带条件的深情;所谓坚定,是不带对抗的坚持不动摇),同时,充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,不专制、不溺爱、不包办,和学校同心同行,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,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并努力成为“最好的自己”。
最后,祝各位家长:春节快乐、阖家幸福!